1.我国最早五大汽车生产基地

2.中国主要的汽车制造商有几家?

3.一汽、东风和长安正式成立智能电动合资公司

南京东风汽车制造厂_南京东风4s店地址查询

 东风汽车集团:

东风标志 东风雪铁龙 (东风汽车50%,标志雪铁龙50%)

东风悦达起亚 (东风汽车25%,江苏悦达25%,起亚汽车 50%)

东风本田 (东风汽车50%,本田汽车50%)

东风有限 (东风汽车50%,日产汽车50%)

东风日产 (东风汽车51%,郑州轻型19%,日产汽车 30%)

2)第一汽车集团:

一汽轿车 一汽马自达 (第一汽车25%,一汽轿车50%,马自达 25%)

一汽大众 (第一汽车60%,大众中国10%,德国大众 20%,奥迪10%)

一汽海马 (第一汽车49%,海南汽车49%,海南省政 府2%)

一汽夏利 (第一汽车50.98%,天津汽车33.99%)

天津一汽丰田 (第一汽车20%,一汽夏利30%,丰田汽车 40%,丰田投资10%)

一汽丰田销售 (第一汽车36%,天津一汽丰田25%,丰田 汽车32%,四川丰田5%,长春一汽丰越2%)

四川丰田 (成都一汽50%,丰田汽车45%,丰田通商 5% )

成都一汽

3)广州汽车集团:

广州本田 (广汽集团50%,本田汽车50%)

广州丰田 (广汽集团50%,丰田汽车50%)

4)上海汽车集团:

上海大众 (上汽集团50%,大众集团50%)

上汽双龙 (上汽集团51.92%)

上海通用 (上汽集团50%,通用集团50%)

上海通用北盛 (上汽集团25%,上海通用50%,通用中国 15%,通用投资10%)

上汽通用五菱 (上汽集团50.1%,柳州五菱15.9%,通用 中国34%)

上汽制造

5)通用中国集团:

上海通用东岳 (上汽集团25%,上海通用50%,通用中国 25%)

6)北京汽车集团:

北京奔驰 (北汽控股50%,戴克集团50%)

北京现代 (北汽集团50%,现代集团50%)

7)南京汽车集团:

南京菲亚特 (南汽集团50%,菲亚特50%)

MG ROVER

8)长安汽车集团:

长安福特 (长安汽车50%,福特汽车50%)

江铃控股 (长安汽车50%,江铃集团50%)

长安铃木 (长安汽车50%,铃木50%)

9)华晨汽车集团:

华晨宝马 (华晨40.5%,沈阳市9.5%,宝 马50%)

华晨

10)江铃汽车集团:

江铃汽车 (江铃集团41.03%,福特汽车30%)

11)中航二集团:

昌河汽车集团:昌河铃木 (昌河集团51%,铃木汽车39%,冈谷精机 10%)

哈航集团 (三菱技术合作)

12)福建汽车集团:

东南汽车 (福建汽车50%,台湾中华50%,三菱技术 合作)

13)长丰汽车集团:

长丰汽车 (三菱19.5%)

14)台湾裕隆集团:

中华汽车 (裕隆80%,三菱20%)

15)吉利汽车集团:

华普汽车

单独产业:华泰汽车,奇瑞,长城,力帆,中兴,比亚迪,江淮,双环

具体的自己查吧。在百科。

我国最早五大汽车生产基地

这让我想起了17年前的2001年年末,也是在江苏,“南京春兰 汽车 制造有限公司”的经理办公室内,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焦急的求购“春兰卡车”。

这家19年成立的卡车制造公司,当时“中重卡”销量位列国内销量榜第三的位置,成为业内侧目的“黑马”。那一刻公司上下的人是斗志昂扬的,卡车销售的火爆给了春兰集团上下极大的信心,集团定下了:“21世纪前10-20年跻身世界著名公司,销售收入达到500-1000亿美元,至少有一个核心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位居全球前三,海外销售收入占企业全部销售收入一半以上”的目标。

一切的前景似乎都很美好,可是仅仅7年之后的2008年春兰集团却不得将春兰卡车卖给了徐工。 黯然离开了卡车制造行业。

翻阅介绍春兰卡车消亡的文章,大多用了“盲目”这个词来形容春兰当年涉足卡车制造行业的决定。其基本论据是春兰作为一个家电制造见长的企业,去跨界造卡车是一种盲目的行为,其失败是必然的。

对于此种看法笔者并不认同,有几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在春兰收购南京东风之前,于1994年跨界开始生产销售摩托车,只到3年后的19年春兰觉得自己对机械制造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才开始涉足卡车制造。

从19年收购南京东风到2001年首款产品上市,这期间春兰集团又陆续投入了6亿元用于升级生产线和研发。前期的铺垫到后期的厚积薄发历时7年,这些都不是“盲目”之举,另外从世界造车史来看,就有像“本田”这种先生产摩托车后转战造 汽车 成功的案例。

当年波导、美的、澳柯玛等众多企业跨界造车,却鲜有作为,由此来看这非但不是春兰的盲目,反而是他务实的表现,这也恰恰是他后期能够一炮而红的原因。

在新千年的伊始,国内重卡市场方兴未艾,国内货运主要以 中卡 为主,其市场份额基本被北“解放”南“东风”这两家老牌国企占据。春兰卡车的出现,为国内的卡车市场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

春兰集团一开始就明白以它当时的实力还不足以撼动“解放”与”东风“的地位,因此差异化就成了它的选择。春兰一开始选择切入 中卡 里面的大吨位,重卡的低吨位,那是当时市场的空白。

春兰从日本引进最新的“UD”驾驶室,造型美观内饰豪华,其售价比“解放”与”东风“便宜8千到一万。并且迅速推出了5吨、6吨、8吨、10吨、12吨和15吨六大系列涵盖中重卡的40多个车型,满足了当时绝大部分人的用车需求。在宣传方面春兰主攻江浙沪这三个货车需求旺盛的地方,为其迅速打开知名度奠定基础。

务实的的造车态度,相对实惠的价格,新颖豪华的车辆造型,精准迅速的广告宣传,这些都是成就了春兰卡车先期的成功,挺进国内前三是市场给春兰最亮眼的成绩单。但是太过顺利的成功未必是一件好事,这在春兰造卡车这件事情上面得到印证。

春兰集团一开始的多元化战略就为春兰卡车的悲情结局埋下了伏笔。作为母公司春兰集团同时进入多个行业,分散了公司内部资金的规模,一个产业的开始不可避免的会压缩另外一个产业的资金。在卡车行业风云际会的2004年,国内卡车重型化的趋势已经明朗,但是春兰卡车投入研发的资金却不增反降,让其没有赶上市场变化的脚步。

春兰曾经寄希望与日野合资来弥补自身技术优势方面的不足,但是最终没有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批最终功败垂成。外行造车都会遇到自身技术不足的限制,造车是一个需要时间积淀与技术积累的行业。

寄希望于合资来换取技术的支持,是很多门外汉造车的必选之路,自身没有技术底蕴,一旦出现得不到技术支持的情况,往往就会将自己置于死亡的危险境地。这也就是最近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自主车企开始大力投入研发的原因。技术不足成了春兰卡车的阿喀琉斯之踵。

春兰卡车依托南京东风留下来的技术人员,完成了先期的升级与研发。母公司春兰集团企业改制的失败,让企业内人员激励方案被搁置。随着后期研发投入的减少,待遇激励的不足让很多技术人员外流。一个企业的发展根本还是取决于人,人员的流失加快了春兰卡车的衰亡。

2004年是春兰卡车由盛而衰的转折年,当年位列三甲榜眼之位,春兰卡车放出豪言“不想成为三汽,要成为在国际上非常有竞争力的 汽车 企业”。这一年解放适应国内卡车重型化的趋势,推出了其第五代的“J5”奥威重卡,一下子将其旗下卡车的马力提升到了300匹级别。

而此时春兰卡车的马力还在200匹区间,这样技术上就拉开了差距。而作为中国“二汽”的东风,在2004这一年推出了经典的“东风紫罗兰”车型,并在2003年启动了D310项目,开始着手准备研发新一代的“天龙重卡”。

横空出世的奥威和东风紫罗兰不但在技术上与春兰拉开了差距,其外观内饰的改变也让春兰卡车之前的优势荡然无存。其后两家企业都在重卡行业经营的风声水起,而缺乏技术底蕴的春卡卡车日趋落寞。

在企业鼎盛的时候选择多元化跨界造车,春兰应该是一家危机意识很强的企业。活下去是每家企业都在考虑的问题。很多被逼入绝境的企业,最后转型成功;很多巅峰之时的企业,转型却屡屡铩羽而归。

求生欲会让企业或者个人在极端条件下爆发巨大的能量,而行至巅峰却往往会被盛世美景迷惑双眼。我相信当年春兰造车也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希望的,其端正的造车态度是今天很多PPT造车企业没法比拟的。

但是对于一个需要积累与沉淀的行业,春兰缺乏更多的定力。在春兰卡车春风得意的那几年,各大媒体无不穷尽溢美之词来形容春兰卡车,如今看来更多只剩下讽刺。

盛世之下能看到危机并且能心无旁骛的解决危机,无论是对个人还是企业都极具借鉴意义。春兰卡车在自身与外界的压力之下最终走向消亡,十载生命几多悲情。如今春兰卡车接盘者渐入佳境,回看当年那个逝去的身影,为所有后来者敲响警钟,踏踏实实造车而不是卖弄概念与宣传手段就显得弥足珍贵。

本文特约作者:小K

中国主要的汽车制造商有几家?

神龙富康,东风,十堰

东风汽车公司(原第二汽车制造厂)始建于1969年,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生产经营多品牌、多系列的汽车产品,业务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发动机和零部件及汽车装备等领域,并拥有强大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能力及营销服务网络。

2005年,“东风汽车”入选世界著名品牌500强。同年12月,东风汽车公司整合旗下主要业务而组建的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2005年全球汽车行业最大IPO(国际公开发售)项目。

上海大众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大众)位于上海西北郊安亭国际汽车城,占地面积 3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轿车生产基地之一,年生产能力超过45万辆,产品包括桑塔纳、桑塔纳3000型、帕萨特、波罗、高尔、途安五大平台六大系列几十个品种。

夏利,天津

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控股的经济型轿车制造企业,是一家集整车制造、发动机、变速器生产、销售以及科研开发于一体的上市公司。

公司目前拥有居于国内先进水平的冲压、车身、涂装、装配生产线,整车质量检测线,汽车发动机铸造及机加工生产线,变速器生产线,计算机工作站、产品开发及检测实验室等。现有员工8137人,总占地面积747240.9m2,具备包括整车及动力总成制造、产品研发、销售、进出口业务在内的完整体系,“夏利”、“威姿”、“威乐”系列轿车,天内牌发动机、天齿牌变速器都是公司的拳头产品。

红旗,长春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原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第一汽车”,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工,中国汽车工业从这里起步。52年来,第一汽车肩负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重任,经历了建厂创业、产品换型和工厂改造、上轻型车和轿车三次大规模发展阶段,产品生产由单一卡车向轻型车和轿车方面发展。1991年,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合资建立15万辆轿车基地;2002年,与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实现合作。目前,产品结构已形成以轿车为主的新格局。

第一汽车拥有全资子公司32家,控股子公司17家,其中包括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富奥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全资子公司和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四环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及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等中外合资企业。在东北、华北和胶东、西南形成布局合理的三大生产基地,以及在国内汽车行业具有产品开发和工艺材料开发领先水平的技术中心。资产总额1058亿元,员工13.33万人。

一汽大众,一汽奥迪,长春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是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奥迪汽车股份公司及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大型轿车生产企业,是我国第一个按经济规模起步建设的现代化轿车工业基地。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于1991年2月6日正式成立,19年8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2004年12月7日,一汽-大众公司轿车二厂正式建成投产。经过不断发展,一汽-大众公司现已形成日产1000多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同时实现部分整车、总成及零部件的出口。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制造当今世界名牌产品—捷达、宝来、高尔夫、开迪、速腾、奥迪系列轿车。

一汽、东风和长安正式成立智能电动合资公司

我们国家主要的汽车制造厂有:一汽集团(包括合资和自主企业 一汽大众、一汽奥迪、解放卡车、天津一汽、一汽吉林等生产大众系列、奥迪系列、红旗轿车、奔腾轿车、夏利轿车、解放卡车、佳宝微型车等车型)东风汽车集团(东风本田、东风标志、东风日产、东风卡车等 生产标志和雪铁龙系列轿车、日产系列轿车乘用车、东风卡车等)上汽集团(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上海大众、上海轿车、名爵轿车等生产别克系列、大众系列、名爵系列、上汽荣威系列、五菱微车等等)广汽集团(广州本田、广汽丰田、以及其自主品牌生产本田系列、丰田系列、自主品牌等)长安集团(长安沃尔沃、长安铃木、长安马自达、长安福特及其长安品牌 生产长安系列微型车、轿车、铃木部分车型、福特部分车型、马自达部分车型、沃尔沃部分车型)还有很多较大的汽车企业如, 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力帆汽车 南京汽车集团、跃进汽车、海马汽车、北京汽车集团(北京奔驰、北京现代)对了东风还和起亚汽车有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生产起亚汽车,还有昌河汽车(昌河铃木 生产昌河牌微型车 及其部分铃木车型)哈飞汽车 华晨汽车(华晨宝马、、中华等品牌)以上都是我个人的自己了解如有不妥之处请见谅,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车企要海外并购,很简单我们的技术不如别人仍有较大差距并购是为了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我想只有边学习,边自主研发这样才能做大做强。中国汽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祝福吧!

天眼查数据显示,6月2日,一汽、长安、东风联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江宁经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南京成立了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新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李丰军,注册资本160亿,注册地位于南京市江宁区。

中汽创智的经营范围有工业自动控制系统、机械零部件、电力电子、电子元器件、电池制造等。这些都属于面向智能电动化的领域。

2020年1月17日,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和中国兵装及其子公司长安汽车,联合南京江宁经开区共同发起“T3科技平台公司”。

一汽集团认缴注册资本金40亿元,东风认缴40亿元,中国兵装和长安汽车认缴40亿元,其中中国兵装出资35亿元,长安汽车出资5亿元,江宁经开区的南京江宁经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认缴40亿元。

该公司的主要使命是打造电动汽车平台、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核心平台,手段包括自研和收购。

该公司还将在董事会下设立技术战略委员会,将包含11个委员,其中该平台公司的一名董事将会出任委员会,该职务将会由一汽、东风和长安联合担任;此外,该公司的CTO也将会是委员;一汽、东风和长安将会各派一人加入技术战略委员会;还将会有4位外部委员。

“T3科技平台公司”就是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

根据工商信息显示:

该公司的董事长为王国强,现任一汽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法人代表兼总经理为李丰军,现为一汽智能网络研究院院长。

其他的董事还包括李红建、李伟、刘国元、尤铮、薛洪波、刘卫东、朱勇和董扬。

从董事长和总经理的配置来看,一汽集团无疑是此次T3科技平台向前推进的主要力量。

在此,我们需要向一汽集团敢于在困难时刻挑重担的行动致敬。

毫无疑问,中汽创智平台,对中国三个大型汽车央企的未来,有巨大的意义,但是整合如此多方的意见,共同推动一个事情,太不容易了。

此外,智能电动化的业务和这些企业过往积累的know-how完全不一样,意味着他们真的迈出了舒适区,进入了不擅长的领域,想把事情做成并不容易。

在智能电动化领域,中汽创智的竞争对手是特斯拉、苹果、造车新势力、大众、丰田等巨无霸,挑战巨大。

无疑,这也是一个生死存亡的时刻,对于中国的大型汽车央企而言,在智能电动化的转型上,要么生、要么死,没有中间路线。

据称,李丰军在一汽内部口碑很好,做事注重实效、雷厉风险,是一个拼命三郎,有在工作岗位上因过于拼命而被送进医院的履历。

对于中国而言,此时此刻推进三大央企共同组建智能电动化研发平台,确实是不得不做出的抉择。

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对传统车企产业的带来巨大的冲击,这使得绝大多数传统车企的盈利情况大幅下滑,有些车企甚至是朝不保夕,这严重地影响了传统车企为了“未来”持续投资的能力。

为此,全球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及合纵连横大幅提速。

2020年5月6日,FCA发表声明,称将会在2021年初完成与PSA的合并。

2020年5月28日,大众汽车集团监事会批准了与福特的一揽子的战略合作,包括共同开发商用车、授权MEB平台和共同研发自动驾驶技术。

包括雷诺-日产-三菱,也已捐弃前嫌开始协作,并在不同的平台研发和共享上做出了明确的分工。

全球范围之内,相信类似的合作将会越来越多。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